福州金桥学校德育处 张文
摘要: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虽然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一直在加强,但中学生心理问题仍然愈发严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教育形势,我们应当采用立竿见影的可行手段来改善这一问题,切实加强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
一、引言
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于学生校内校外的学习及工作都有着促进作用,并给予学生正向的导向作用。中学生时期又是人生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人的是非观和人生观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大致的塑型。一旦德育工作没有得到重视或没能正确地开展,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一定会牵涉到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将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巧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出发,就学校应当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生德育工作进行了浅析。
二、德育工作开展的大方向
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首当其冲就是学校,学校如何能将中学生德育工作做出一番成绩?我们都知道,唯物辩证法的第二大规律是量变质变规律。德育工作是细水长流,不会短时间就见到成效,这是由于它正在进行量的积累,一旦达到临界点,便会发生质变。要使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得到质的转变,应从实际出发,每一次德育工作都要落到实处,切实可行有效。
二、目前中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中学生群体具有缺乏自我约束性的特点
关注社会新闻便会发现,中学生俨然已经成为了部分人口中的负面代名词,种种不可理喻甚至悚然听闻的案件的肇事者竟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中学生群体,即便不论这些相当占比较低的小概率事件,中学生也一样是最令人头疼的一群孩子。很多人会感到不解,作为一个尚且未出校园力量有限的未成年人中为何会如此频繁地产生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这是由于中学生本身就缺乏自我约束性,且因其时代特殊性,更有作为独生子女难以忽视的缺点: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并因此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等。面对这样的棘手的特点,我们的德育工作宜顺不宜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多一些心理疏导和劝导,让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不良行为多加引导,态度应当尽量平和,少一些无谓的强制措施,面对德育教育强硬的态度有害无益,很易引起逆反心理。
2.德育工作开展与实际脱轨
德育工作应当细水长流,而不可能短时间内速成,中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与纠正能够做好的。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还是有些浮于表面,经常是以一轮接着一轮的德育比赛、活动、讲座等形式“轰炸”学生,即便次数频繁,力度也不够,学生经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德育工作的开展,仍然难以意识到自身问题。同时,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开设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疏导活动也多是形同虚设,因为中学生在这样的年龄段经常难以自查自身问题,即便能够察觉,也羞于主动解决。
三、更好地开展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1.关注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把握中学生群体的共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学生群体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个别学生产生的特殊德育问题不会显现所有中学生的身上,此时就应各个击破,但也要懂得总结和把握中学生群体共同具有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统一的解决或改善。
2.促进班集体、校集体团结性,以集体为单位给予正向引导
多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中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班集体里多划分小群体,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团结一心,以此培养集体凝聚力,并养成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风气,然后再通过一系列以班集体或校集体为单位的大型活动,大力引导,进行德育教育。在集体高度凝聚的情况下进行德育工作,便可事半功倍。
3.重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生活
德育工作的本质绝不是几次夸夸其谈的讲座或是三令五申的口号,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应是润物细无声,将德育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融入日常课堂的授课当中,课堂上安排区区几分钟进行每日德育故事或好人好事分享,当这些成为学生在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德育工作的成效就会立竿见影地凸显。以课堂这一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景为媒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道德与高尚情操的追求。
4.家校互动,共同开展德育工作
目前大部分人的观念中,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的侧重一直在校方,但德育工作的核心并不是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问题便可以,而是使中学生不论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都有着完整成熟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具体可以践行的方式有,将家长群体团结起来,承担课后的德育教育工作,指派一定的任务使家长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效率。同时,课后问题家长及时反馈,学校综合学生在校表现统一研究,进行解决。同时也加强对家长德育观念的科学教育,避免家长误人子弟。
四、总结
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绝非一日之功,而应循序渐进,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出新的措施并磨合改善,最终定能摸索出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德育工作开展方法。